費用預估:裝潢預算怎麼抓?如何預估室內設計工程費用?

室內設計的預算該怎麼預估,是許多人常見的問題。合砌設計經常聽見屋主詢問「裝潢需要多少錢?」、「我是30坪的中古屋,這樣的裝潢預算夠嗎?」、「我對裝潢工程預算沒概念」…。今天就來講講「如何預估室內設計工程預算」吧!首先,要從業界常見的收費結構開始說起。

大多數室內裝修工程,會有兩筆費用:(1)工程費用(2)監管費用。

▍工程費用

整個裝潢工程施作的費用,包含基礎與裝修。
從最基本的拆除、管線配置、防水、泥作等結構安全的部分,到整體風格建置與裝修,例如:木工、油漆、地板、系統櫃外觀調整,費用都包含在內。

▍監管費用

設計師監造施作過程與現場管理的費用。
為確保施工品質,設計師會至現場確認材料與施工狀態。然而在工程施作時,或多或少會遇到不可預期的問題,設計師會居中評估問題與替代方案,協助工班與屋主解決。也會定期或不定期的與屋主回報進度。這筆費用大多會以工程總價的5~10%計算,視設計公司的服務內容有所差異,合砌設計的住宅監工費為6%。

合砌設計通常在第二次提案時,先提供約略的報價給客戶參考。若確定與我們合作空間設計,合砌設計會在設計結案前,依據先前討論的需求與所選材質,製作完整詳細的報價單給屋主參考。若屋主認為報價合理,可以於當場進行簽約。若工程費用超出原先預期範圍,可以與設計師討論如何做取捨,例如:簡化部分設計、更換材質。雙方達成共識且簽約後,便會進行開工準備。於工程期間,設計師會至施工現場進行監工,並適時地報備現場狀況、提供階段性的現場施工照,讓屋主不在現場,也能安心掌握進度。

接下來,就是大家最關心的裝潢工程費用如何預估。以合砌設計這幾年的服務經驗與數據統計,通常影響工程預算最大的因素在於與房屋狀態(屋齡)。若房屋越老舊,花費的工程費用相對會較高。實際需變動的坪數越大,也會讓費用增加。

✏ 預估工程費用 = 每坪預估費用*實際動工坪數

舉例來說,A客人有一間32年、室內27坪的房子需進行全屋翻新,想推估要準備多少預算。
→ 32年隸屬於老屋,以中古屋單坪8-10萬計算,預估基礎設計工程費用約落在216-270萬之間。(不含家具、家電,另外設備的品牌與數量也會影響價格)

※ 許多人也會好奇,所以小坪數(多指20坪以下)會比較便宜嗎?其實也不一定喔!主要是因為像水電與泥作的費用,在工程上大坪數與小坪數沒有極大的差異。泥作有基本的人工費,而水電則是大小坪數做的事情差異不大,所以並不會因為坪數小較為便宜。另外空間小,也較難將不同工程安排於同時進行,因此施工期會較長。若有時施工難度較高,相對的費用也會提升。建議可以先與設計師討論,會比較精準。

▍預售屋(8-10萬/坪)
因格局已在客變時做變動,且已有建商配備的衛浴與廚具。所以重點在於協助屋主營造喜歡的空間氛圍或風格。但因為每間建商對於客變的範圍與規定不同,退掉的材料費用與可退掉的範圍有價差,可能會造成費用的浮動。

新成屋(8-10萬/坪)
因被使用的時間不長,沒有老化問題,管線、牆面等基礎狀態良好。加上原先已有建商配備的衛浴與廚具。所以僅需依屋主需求局部調整格局與動線,並營造出屋主偏好的空間氛圍與風格。

▍中古屋(8-15萬/坪)
大多數人說的老屋翻新、老宅翻新即隸屬於此,因為屋子已經使用過很長一段時間,所以內部管線可能隨著時間,出現老化的情形。為確保結構安全,會將老舊部分拆除,更換新的管線。另外,也會針對屋主的需求調整內部格局,設計部分則視屋主需求,有以下兩種方案:

▸ 基礎設計|8-10萬/坪
將預算用於房屋狀態調整,以確保居住安全,主要內容為水電重拉、格局重整、基礎天地壁設計。
▸ 裝潢設計|10-15萬/坪
適合想重整房屋狀態,且同時想要有設計風格的屋主。較多的風格設計,可能在工法上較為繁複,或是會選用多種材質做搭配,因此費用較高。

▍毛胚屋
毛胚屋僅保有房屋最初步的架構,沒有隔間、設備與修飾妝點,空間呈現最原始的狀態。因此需要先施作基礎工程,依屋主需求配置管線與隔間,費用相較新成屋高一些。但因為現今毛胚屋多為豪宅或大坪數,屬於特殊情況,所以較無固定的預算區間。建議可參考中古屋的價格,或是直接與設計師洽談了解。

合砌設計-裝潢費用預估-毛胚屋

因為合砌設計篩選合作之工班都在北部,故承接的工程範圍在北部。若房子在北部可依此推估,其他區域則可多詢問幾家當地的設計公司。以上單坪預估費用含稅與監管費,但不包含家具與家電。另外,因屋主選用的材質與設計複雜度有所差異,也會影響整體費用。

也有屋主會以鄰居或朋友的實際裝潢費用做依據,向我們詢問是否能合理或是抓差不多的預算。合砌認為每間房子都是獨一無二的、每個人的偏好與生活習慣都不一樣,所以很難以他人的狀況做唯一依據來判斷。歡迎點選下方按鈕,與合砌設計聯絡,讓我們針對您的現況,提供專業評估與建議。

FEE & PROCESS

收費流程

More ARTICLES

產業觀點

CONTACT US

聯絡我們